【專欄作家:社工Natalie和平育兒園地】請不要只顧著要教出社會期望的「好」孩子!
我常到處分享一些教養方法,如何有效教養同時「顧及小孩的心理需要和情緒健康」。對於後者的做法,間中會有人疑惑這是否有需要。
在我們本來的育兒文化裡,「顧及小孩的心理需要和情緒健康」是不必的。我們認為不傷害小孩,就是 過度保護,小孩會無法成長。
是嗎?我們一同思考一下,對小孩造成心理及情緒傷害,真是可以協助小孩變得「成熟」嗎?
是的,表面上是會帶給我們這樣的錯覺。小孩因為想取得父母的歡心或中止傷害,所以將自己「幼稚」的一面埋藏起來,然後父母就誤以為方法有效。(所以我們見過多少運用Timeout的家庭,小孩被Timeout後整個態度變得順從,行為也變得符合成人期望,但是整個人的感覺就是情緒鬱結無法舒展的,然後幾天後行為也固態復萌。)
然後這些小孩長大成人後,內心還藏著當年那個「求愛不遂」的小孩小嬰兒。他們內心孤獨,無法與人建立健康親密關係,對自我價值質疑,甚至作出極端行為。
-
「教出殺人犯」作者岡本茂樹就指出,他發現多數少年犯都曾是父母心中的「好孩子」。他們為了滿足父母期望,努力壓抑自己所感所想,最後只能以「犯罪」宣洩這些壓抑。
「誰都可以,就是想殺人」一書中,心理學博士碓井真史也指出 父母過度管教,要求孩子配合服從,強加價值觀於孩子身上,都會造成孩子的不安孤獨與絕望,迫其走向暴力的道路。
-
可見,小孩自小因父母「教養之名」而造成心理上傷痕累累,受害的不僅是小孩自己,還可能導致傷害他人,傷害社會的行為,影響的是整個下一代的社會。
所以,教養的同時「顧及小孩的心理需要和情緒健康」,難道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嗎?
-
而「管教好小孩,就無可避免傷害小孩」這只是一個迷思,情況類同「要吃好吃的食物,就一定是對健康沒有益的」。隨著知識的進步,我們根本不用犧牲小孩的心理需要和情緒健康,去換取有效的教養。
寫到這裡一定有讀者急不及待想知道方法,其實方法有好多。(我就整理了一套名為「輔助教養法」)
重點是,我們先要一同努力,打破社會上「管教好小孩,就無可避免傷害小孩」的迷思。放棄這個想法,人們才會有開放的心去思考不同方法的可行性。
而且,當父母掌握到有效的教養方法,就會發現,小孩當下的心理狀況和情緒越是健康,他越能自動自覺表現出成人眼中良好的行為!也即是說,良好行為可以由心理和情緒的健康所帶動的。
-
我們的社會,是時候作出一個清晰的改變。
我們要清晰教養的目標,不再是要教出社會期望的「好」孩子。我們應當關注我們所採取的方法,有沒有顧及小孩的心理需要和情緒健康。
我們要教養出身心健康的小孩,而不是「表現體面,內裡壓抑」的受傷小孩。我們一同努力將這信息傳播出去。
Natalie Ho 為 家庭教育及輔導社工,facebook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的創辦人,樂於與家長分享教養資訊。Natalie現為壹週刊,人氣網上親子平台OhPaMa及HK01寫親子專欄,並曾獲星島親子王及HK01進行專訪,分享育兒心得。Natalie 醉心研究親子關係建立及兒童心理發展,曾獲多間學校及機構邀請演講,主講的育兒工作坊接近一百場。
想了解更多,可以follow【玩樂才是正經事】喔!
Photo: 玩樂才是正經事
Cover Photo: Goog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