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欄作家:湊仔爸與返工媽】打亂孩子生活秩序,變得「失常」沒有安全感,容易情緒失控
「喂,專家!」很久沒見的小學同學傳來whatsapp。
「你......係咪send 錯呢」
「唔係呀,有嘢請教你。我個女就嚟一歲,呢排晚晚半夜兩三點喊醒搵媽媽......我老婆冇覺好瞓,完全唔知咩事。」
「呢排有冇咩客觀環境改變?」
「冇。」
我再問屋企是否很潮濕?是否出牙?有沒有作病?太熱太凍?將我所知幼兒半夜驚醒的原因都問過,答案都是「No」,案件進入膠著狀態。
「呀,呢排少咗喺屋企食飯,算唔算客觀環境改變?平時通常我煮飯,但呢排忙,多數喺出面食埋先返。」
「梗算啦,好大改變添呀。」我忽然星星眼,因為這位爸爸終於提供到一個能突破案情的口供。
香港很多大人,都是曱甴。 曱甴的特性是生命力頑強:
屋企食又得,出街食又得,唔食都得;
瞓十個鐘又得,瞓少D 亦冇話唔得;
呢頭話咁樣,轉頭又話改,冇所謂;
總之,乜都得,好有彈性,仍然生存到就得。
但孩子不是這樣。
嬰幼兒處於秩序敏感期,生活的秩序是他們的重要安全感來源之一。物質環境的穩定、照顧者的穩定、時間的穩定等,都有助嬰幼兒建立安全感。有了安全感,他們就會有穩定的情緒,各方面也能正常運作。一旦這些規律出了亂子,孩子就會在一些外顯行為上告訴你:有些東西搞錯了。若不處理,情況就會持續,其他倒退行為也可能出現。
但頑強的曱甴(大人),通常都察覺不到生活的規律有任何改變 : 有食呀,有瞓呀,有痾呀,有玩呀,人都齊呀,有咩唔同咗?
一向在家由爸爸煮晚飯,變成天天在外面吃。對大人來說,都是吃;對孩子來說,就好像移民去了第二個國家吃。將生活中小小的改變放大好多倍,你就會明白孩子不安的心情。
然後,孩子日間有甚麼壓抑的情緒,埋藏的心事,累積的焦慮,通常就在入睡後跑出來(大人也有此情況吧)。半夜驚醒,自然就要補充安全感─找爸爸媽媽─來填補那個不安的洞洞,一個消磨意志的故事就此展開......
「咁即係要喺返屋企食飯?」他問。
「其實都係斷估,唔知係咪一定係呢個原因。但既然冇頭緒,就試下啦,唔得先再算。不過你預未必咁快見效,試幾日睇下點。」
十日後,阿豬媽才記得要跟進。
「喂,點呀你個女。」
「回復正常了。嗰兩日係不停話佢知爸爸煮飯啦洗碗啦,俾佢坐係門口睇,做返平日放工一樣,真係第三日就回復正常。」
「恭喜晒。」
嬰幼兒的「失常」,大部分原因來自「無常」。若求醫問卜抓破頭皮後仍未找到孩子失常原因,不妨將心比己,想想近來有沒有甚麼小小改變,有機會打亂了孩子的秩序?可能回家煮兩餐飯,講兩個故事,專心跟孩子玩,已能讓大家重回正軌。
--阿豬媽
想知道更多阿豬媽與阿豬爸的育兒心得,可以follow【湊仔爸與返工媽】Facebook喔!
Cover Photo: Google